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:关于木兰辞

时间:2025/04/03 浏览次数:23

《木兰辞》原文

唧唧复唧唧,木兰当户织。不闻机杼声,惟闻女叹息。

问女何所思,问女何所忆。女亦无所思,女亦无所忆。昨夜见军帖,可汗大点兵,军书十二卷,卷卷有爷名。阿爷无大儿,木兰无长兄,愿为市鞍马,从此替爷征。

东市买骏马,西市买鞍鞯,南市买辔头,北市买长鞭。旦辞爷娘去,暮宿黄河边,不闻爷娘唤女声,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。旦辞黄河去,暮至黑山头,不闻爷娘唤女声,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。

万里赴戎机,关山度若飞。朔气传金柝,寒光照铁衣。将军百战死,壮士十年归。

归来见天子,天子坐明堂。策勋十二转,赏赐百千强。可汗问所欲,木兰不用尚书郎,愿驰千里足,送儿还故乡。

爷娘闻女来,出郭相扶将;阿姊闻妹来,当户理红妆;小弟闻姊来,磨刀霍霍向猪羊。开我东阁门,坐我西阁床,脱我战时袍,著我旧时裳。当窗理云鬓,对镜帖花黄。出门看火伴,火伴皆惊忙:同行十二年,不知木兰是女郎。

雄兔脚扑朔,雌兔眼迷离;双兔傍地走,安能辨我是雄雌?

创作年代——北魏

北魏(386年—534年)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,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。

386年拓跋珪定都盛乐(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),后迁都平城(今山西大同市),称帝。439年,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。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,大举改革。

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称孝文汉化,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,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,变革官制和律令,迁都洛阳,改易汉俗等。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,巩固了封建统治,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,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,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。

《木兰辞》中文化考点延伸

《木兰辞》又称《木兰诗》,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,收录于宋郭茂倩《乐府诗集》,与《孔雀东南飞》并称为“乐府双壁”。诗歌以人物问答及铺陈、排比、对偶、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态,刻画人物心理,生动细致,神气跃然,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。

文中的主要文化常识

(1)可汗——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对君主的称呼。最早出现于3世纪鲜卑部落,被用于称呼鲜卑部落的酋长。唐代贞观四年,击败东突厥后,西域各国君主在长安尊唐太宗李世民为“天可汗”。

(2)阿爷——指父亲。古代对父亲的称谓有先府君,家大人,家君,家严,令尊等。对母亲的称谓有萱堂,家夫人,家母,家慈,令堂等。

(3)鞍——乘马用具

(4)鞯——马鞍下的垫子。

(5)辔头——驾驭牲口用的嚼子、笼头和缰绳。

(6)黑山——位于今呼和浩特市东南。

(7)胡骑——胡人的战马。胡,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。

(8)朔——指北方。与之对应的东方称嵎夷、晹谷,南方称南交,西方称西日、昧谷(《尚书·尧典》)。朔本意指新月,即每月农历初一时的月相。

(9)金柝——即刁斗。古代军中用的一种铁锅,白天用来做饭,晚上用来报更。

我国古代将夜晚分成五个时段,用敲打更报时,所以叫作五更、五鼓,或者五夜。

(10)寒光——清冷的月光。古代诗词中对月光的美称有兔辉、轮辉、银辉、金波、兔影、素晖、素影、晖素、圆影、娥影、清辉、蟾光、蟾彩、月华、桂影等。

(11)明堂——皇帝用来祭祀、接见诸侯、选拔等所用的殿堂。

明清两代的帝王举行各种祭祀活动的场所有天坛、地坛、祈谷坛、朝日坛、夕月坛、太岁坛、先农坛、先蚕坛和社稷坛。

天坛是圜丘、祈谷两坛的总称,为明、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、祈五谷丰登之场所。有坛墙两重,形成内外坛,坛墙南方北圆,象征天圆地方。

地坛公园又称方泽坛,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“皇地祇神”的场所,也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坛。

朝日坛是明清两代皇帝每年春分之日祭祀大明之神(太阳)的地方。

夕月坛是明清两代帝王秋分日祭夜明神(月亮)和天上诸星宿神祇的地方。

太岁坛,又称太岁殿,位于先农神坛东北,是祭祀太岁神及十二月将神之地。

先农坛是明清两代皇家祭祀先农诸神的场所。

先蚕坛是明清朝皇帝的后妃们祭祀蚕神的地方。

社稷坛为明清两代祭祀社、稷神祇的祭坛,社稷是“太社”和“太稷”的合称,社是土地神,稷是五谷神。

(12)红妆——指女子的艳丽装束。也指美女或比喻艳丽的花卉。

(13)花黄——当时流行的一种化妆款饰,把金黄色的纸剪成星、月、花、鸟等形状贴在额上,或在额上涂一点黄的颜色。这种化妆方式起自秦代,至魏晋南北朝隋唐时始成为流行的妇女面饰。

与花黄相近的额饰还有花钿。花钿是古时妇女脸上的一种花饰。花钿有红、绿、黄三种颜色,以红色为最多,以金、银等制成花形,蔽于脸上,是唐代比较流行的一种首饰。花钿起源于南朝寿阳公主,又称为“寿阳妆”或“梅花妆”。

(14)成语“扑朔迷离”——原指难辨兔的雄雌,比喻辨认不清是男是女。现指形容事情错综复杂,难于辨别。

  • 登龙门

    黄河禹门口(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和陕西韩城县东北),两岸峭壁对峙,形如阙门。古代传说,每年春末数千尾鲤鱼集于此,争登龙门。能跃登者不过七十二尾。登龙门后,鲤即化为龙,故禹门亦称为龙门。 《后汉书 · 李膺传》:“膺独持风裁,以声名自高。士有被其接者,名为登龙门。”唐李白《与朝荆州书》:“一登龙门,则声誉十倍。”科举时代凡会试得中,致身荣显,也叫登龙门。《封氏闻见记》卷二“贡举”:“故当代以进士登科为登龙门”。(典见《太平广记》卷四六六引《三秦记》)

  • 金龟换酒

   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初至京师长安,宿于旅邸。诗人贺知章虽对李白慕名已久,但未曾谋面,闻李白来京,亟往拜访。李白出门迎客,两人相携入屋,纵论古今,一见如故。李白出示诗作《蜀道难》、《乌夜啼》。贺知章赞赏备至,称李白为谪仙人。仓卒间未携钱帛,当场解下身上所佩金龟,交酒家沽酒与李白对酌,尽欢散。